“三農”工作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重中之重。2022年2月11日,國務院正式發布《“十四五”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規劃》(以下簡稱《規劃》)。

對“十四五”時期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的戰略導向、主要目標、重點任務和政策措施等作出全面安排,增強農業農村對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保障能力和“壓艙石”的穩定作用,持續提高農民生活水平。
推進高標準農田建設

實施新一輪高標準農田建設規劃,高標準農田全部上圖入庫并銜接國土空間規劃“一張圖”。加大農業水利設施建設力度,因地制宜推進高效節水灌溉建設,支持已建高標準農田改造提升。實施大中型灌區續建配套和現代化改造,在水土資源適宜地區有序新建一批大型灌區。
增強農業防災減災能力

加強防洪控制性樞紐工程建設,推動大江大河防洪達標提升,加快中小河流治理,調整和建設蓄滯洪區,完成現有病險水庫除險加固。加強農業氣象綜合監測網絡建設,強化農業氣象服務。健全動物防疫和農作物病蟲害防治體系,加強監測預警網絡建設。發揮農業保險災后減損作用。
開展農業關鍵核心技術攻關

完善農業科技領域基礎研究穩定支持機制,加強農業基礎理論、科研基礎設施、定位觀測體系、資源生態監測系統建設。聚焦基礎前沿重點領域,加快突破一批重大理論和工具方法。聚焦生物育種、耕地質量、智慧農業、農業機械設備、農業綠色投入品等關鍵領域,加快研發與創新一批關鍵核心技術及產品。加快動物疫病和農作物病蟲害氣象環境成因、傳播機理、致病機制研究,提升農業重大風險防控和產業安全保障能力。
加強農機裝備薄弱環節研發

加強大中型、智能化、復合型農業機械研發應用,打造農機裝備一流企業和知名品牌。推進糧食作物和戰略性經濟作物育、耕、種、管、收、運、貯等薄弱環節先進農機裝備研制。加快研發制造適合丘陵山區農業生產的高效專用農機。攻關突破制約整機綜合性能提升的關鍵核心技術、關鍵材料和重要零部件。加強綠色智能畜牧水產養殖裝備研發。
推進農業機械化全面發展

健全農作物機械化生產體系,加快推進品種、栽培、裝備集成配套。加大對智能、高端、安全農機裝備的支持力度,突出優機優補、獎優罰劣,支持探索研發制造應用一體化,提升我國農機裝備水平和國際競爭力。推進機械裝備與養殖工藝融合,提升畜牧水產養殖主要品種、重點環節、規模養殖場以及設施農業的機械化水平。推動綠色環保農機應用。加強機耕道、場庫棚、烘干機塔等配套設施建設,發展“全程機械化+綜合農事”等農機服務新模式。
發展智慧農業

建立和推廣應用農業農村大數據體系,推動物聯網、大數據、人工智能、區塊鏈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農業生產經營深度融合。建設數字田園、數字灌區和智慧農(牧、漁)場。
持續推進化肥農藥減量增效

深入開展測土配方施肥,持續優化肥料投入品結構,增加有機肥使用,推廣肥料高效施用技術。積極穩妥推進高毒高風險農藥淘汰,加快推廣低毒低殘留農藥和高效大中型植保機械,因地制宜集成應用病蟲害綠色防控技術。推進獸用抗菌藥使用減量化,規范飼料和飼料添加劑生產使用。到2025年,主要農作物化肥、農藥利用率均達到43%以上。
加強污染耕地治理

開展農用地土壤污染狀況調查,實施耕地土壤環境質量分類管理。對輕中度污染耕地加大安全利用技術推廣力度;對重度污染耕地實行嚴格管控,開展種植結構調整或在國家批準的規模和范圍內實施退耕還林還草。深入實施耕地重金屬污染防治聯合攻關,加強修復治理和安全利用示范。鞏固提升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水平。
強化農業資源保護

深入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,健全節水激勵機制,建立量水而行、以水定產的農業用水制度。發展節水農業和旱作農業,推進南水北調工程沿線農業深度節水。實施地下水超采綜合治理。健全耕地輪作休耕制度。落實海洋漁業資源總量管理制度,完善捕撈限額管理和休漁禁漁制度,持續開展海洋捕撈漁民減船轉產。嚴格保護管理珍貴瀕危水生野生動物及其棲息地,嚴厲打擊非法捕撈行為,持續開展漁業增殖放流,高標準建設海洋牧場。強化外來入侵物種防控。
推動農業農村減排固碳

加強綠色低碳、節能環保的新技術新產品研發和產業化應用。以耕地質量提升、漁業生態養殖等為重點,鞏固提升農業生態系統碳匯能力。推動農業產業園區和產業集群循環化改造,開展農業農村可再生能源替代示范。建立健全農業農村減排固碳監測網絡和標準體系。
|